近日,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科萬大國主任介入團隊運用國際上最先進的三維心臟標測系統,成功地為一名每分鐘200次心跳的心動過速患者實施了導管射頻消融手術,術后患者心慌癥狀完全消失。該項技術的成功開展填補了我院在心律失常三維標測技術的空白,標志著我院快速心律失常的診治水平達到省內領先水平。
圖為萬大國主任介入團隊肖明洋醫師在為患者做射頻消融術
患者李某,48歲,因反復發作心悸入院,結合患者心電圖特點,診斷為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在局麻條件下,僅需穿刺股靜脈血管,送入標測電極后,即可刺激心臟進行電生理檢查。經檢查明確患者為“房室結雙徑路”后,采用先進的CARTO三維標測系統,重建可視的立體心臟模型后,對有效靶點消融120秒,室上速得到成功治療。
心臟正常工作時,各個部位心肌會自動地產生規律性收縮和舒張。而心臟出現病變后,這種規律發生紊亂,會產生跳動過快、過慢或者無規則的異常跳動,醫學上稱之為“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速)、心房顫動(房顫)、房速、室性早搏(室早)等。
射頻消融是一種介入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目前已有20余年的歷史。射頻消融的治療過程是將很細的導管從大腿根部的血管放入心臟內,標測到心臟發病位置后,釋放射頻電流,從而一次性消除“病灶”。這種方法不開刀,創傷小,成功率極高,已成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選方法。
傳統射頻消融治療通過 X 線透視下進行標測與消融。由于其為二維平面,不能清晰認識其空間解剖結構,導致耗時長、術后復發率高、病人和術者X射線曝光時間長等問題;同時對于一些特殊類型心律失常無法進行標測和治療。而三維標測系統則是利用了磁電雙導航,就像手機中的GPS定位技術,可以立體、形象地把心臟解剖重建在電腦中,不僅能準確診斷疾病,定位病灶,還可以指導手術治療,成功率在95%以上。目前全球最先進的Carto三維標測系統標測心臟三維空間清晰、消融靶點定位精確、X射線輻射量極低,明顯優于傳統射頻消融治療,大大提高了射頻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圖 心內三病區)
科室簡介: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內三科為河南省重點學科。目前,該病區醫師團隊共10人,其中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2名、主治醫師3名及住院醫師2名,在讀研究生4名。開放床位48張,年介入手術總量近千人次,已常規開展心臟電生理檢查及射頻消融術、冠脈造影及支架置入術、血管腔內超聲、冠狀動脈旋磨術、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包括CRT-D置入術)及先心病介入手術。近年來,該科萬大國主任介入團隊在十余年傳統二維心臟射頻消融手術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最新的CARTO三維標測技術,成功為多名心律失?;颊邔嵤┝松漕l消融治療,滿足更多省內群眾的醫療需求。